漫漫人生百年,悠悠长青乐园;
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
免费接送热线 :
13778179584
当前位置:首页 公益事件
清朝亡了111年,至今为何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发布时间:2022-10-20

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热议。


到现在,清朝已经灭亡百年,但在清朝的皇陵,竟然还有一些守陵人没有离开,甚至留在附近扎根生活下来。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国内民众都很震惊,纷纷猜想这些人的目的,是为了金银财宝?还是有什么奇闻传说?


一时之间,有许多人暗中上门调查,但都没什么靠谱的答案,直到守陵人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大家才恍然大悟,直呼:要是我有机会,也愿意当守陵人!


那么,守陵人到底为何坚守到现在?他们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呢?


清朝灭亡,各寻门路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2月份,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退位,清朝就此灭亡。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对于其他人来说也许是件好事,但对旗人来说,就是毁天灭地的灾难。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


就拿当时的满洲八旗贵族来说,他们之前什么也不需要做,清朝政府就会每年定期分发禄银、禄米,现在这些全都没了,只能坐吃山空。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清朝对旗人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别说八旗贵族不能随便结交大臣,不能乱串亲戚、不能离京。


就是普通旗人也不能丢了“威风”,只能做官或者当兵,别说经商,各种行业都被限制得死死的。


这也就导致,他们要是没有一官半职,就只能闲一辈子,哪怕穷得一分钱都没了,也不能去做事,这种观念深深的刻进了每个旗人的脑子里,包括早期的守陵人。



在清朝灭亡之后,这批守陵人便等于丢了“铁饭碗”,虽说当时的民国政府答应,即便是清朝覆灭,他们还是会承担清东陵的守陵人支出,一切可以照旧,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在那样的乱世里,很快守陵人就没了固定的收入,但因为曾经的生活方式,他们一开始是不愿意做“下等事”的。


所以年纪大的守陵人除了照旧工作,就是到处喝茶遛鸟,年纪轻的也跟着学,可他们很快就发现,时代真的变了,没人会向以前一样捧着他们,再不改变就真的要饿死了。


于是一部分位居高位的守陵人选择了离开,到新的政权中谋求出路,而剩下的守陵人开始尝试在附近开荒、做工维持生计。



看到这大家可能会好奇,只是守个陵墓,怎么还有许多官职和人员吗?难道不是像影视中演的,几个忠仆守在附近而已?


这样想的就大错特错了,只说一下皇陵的规模和设计,大家就明白,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王国”。


自从清朝一建立,修建皇陵就是需要首要完成的任务,毕竟这是关乎历代皇族安葬之地的大事。


就拿清东陵来说,就沉睡着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慈安等太后,还埋葬着15位皇后,136位妃嫔等人。




要知道这里从顺治十八年就开始修建,历经200多年,面积最大时达2500平方公里,这样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会是多大的规模,构造会多精美,也就显而易见了。


而想要守护好皇陵,自然不是简单的几个人就可以了,当时清朝政府甚至在陵区内设置了礼部、兵部、内务府等衙署,专门负责陵区的各种事情,还特地在这里修建东西府,让宗室王公驻扎在此。


拿顺治年间的记录来说,光是兵将就拨了一千名,到了康熙年间,又再次增设六百名,在此之后,人数不断增加,守陵机制也越来越完善。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些好奇,既然说了那些八旗子弟不能出京,又都是游手好闲的,肯定是不愿意干这种苦差事,难道清朝的守陵人都是普通民众吗?




这确实不太可能,前文就说过,当时的旗人跟汉人完全是不一样的阶层,所以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外人?


清朝的守陵人其实都是八旗子弟,甚至还多是上三旗的子弟,这也是为什么清朝覆灭后,一部分守陵人始终坚守岗位,因为这就是在守护自己家的“祖宗”。


那么,为什么这些八旗子弟愿意当守陵人呢?当然是因为待遇极其丰厚了!


谣言误人,福利丰厚

我们经常能看到清朝的一些影视剧中,有一些人犯了大错,受到的惩罚就是“守皇陵思过”,这就导致很多人认为,这个任务是又苦又累又丢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就拿守陵人的身份来说,因为清朝的统治者认为,只有自家人才会好好守护皇陵,所以肯定是要用八旗子弟去承担这个重任。




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坏名声,在注重孝道和君主为天的封建时代,当守陵人其实是一些赋闲在家子弟的好选择。


毕竟像上文所说,他们如果没能当上官或者兵,就只能在家混日子,靠着家里给的一点禄银生活,虽说不愁吃喝,但也实在没什么盼头。


可只是有件事干,八旗子弟们倒不至于愿意当守陵人,毕竟皇陵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遵化,习惯了京城繁华的他们哪里习惯呢?


可清朝统治者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给守陵人极其丰厚的待遇和发展前途。



先说官职,就拿当时的遵化来说,地方的官员是七品的知县,到了直隶州之后才升为五品,但在这些守陵人里,七品以上的官员就有400多名。


而且随着清朝皇陵不断地扩建,守陵人制度完善之后,不止是官员大臣,甚至王公贝勒也遍地走,康熙年间还有皇子都当过守陵人呢。


在这里不止是自己能谋一份差事,说不定还能结识更多朋友,这对八旗子弟来说实在是一件好事。


再说其他待遇,当时职位最高的守陵人,一年可得禄银1300两,禄米500多石,要知道普通百姓几两银子就够一年的花销了。



而且他们住的也是公房,衣食住行全有人管,甚至家里有红白事了,朝廷还要额外赏银子,这样的待遇实在让人羡慕。


也就是说,在这里不仅有钱有权,还没人管,随着守陵人的增多,各种娱乐休闲项目也越来越多,俨然就是一个自由国度,这些人自然都心甘情愿呆在这里了。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覆灭后,这些守陵人还愿意留在这里的一个原因,毕竟这项工作早就成了他们的习惯了。


可没了收入来源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当时军阀横行,土匪强盗层出不穷,清东陵再想维持管理就很难了,一段时间里甚至都是瘫痪的状态。



随着这种动乱而来的,就是各路的盗墓贼,甚至连守陵人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分歧......


扎根当地,安稳生活


清东陵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经遭到过三次大规模的盗掘,其他小型盗墓行动根本无法统计。


只说臭名昭著的孙殿英盗掘慈禧陵、乾隆帝裕陵,就盗走了两座陵墓所有殉葬珍宝,无数国宝就此遗失,这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疤。


这对于守陵人来说,自然也是一个巨大的耻辱,但在一部分守陵人出走之后,他们原本就势单力薄,面对孙殿英等人的枪口自然无法抵抗,只能眼睁睁看着皇陵被毁。


一些老辈的守陵人自觉失职,无颜去见祖先,郁郁而终,这也就让守陵人群体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内忧外困之下,一些守陵人干脆放弃了八旗子弟的坚守和骄傲,他们觉得,与其让祖先的宝贝都被别人偷走,还不如让自己人花了!


于是这些守陵人竟然监守自盗,成为了盗墓者,可以说在那段时间,这些人反而对清朝皇陵带去了难以想象的灾难。


毕竟他们相对熟悉各种设计和路线,甚至还有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图纸,盗掘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这部分守陵人靠着偷盗陪葬品生活,一些人带着钱财出逃,一些人继续留在这里生活。



但也不是所有守陵人都愿意同流合污,其中有很多人良知未泯,他们自食其力,靠着信仰支撑自己。


在他们的心里,一日不死就一日留在这里,哪怕是还能为祖先烧一炷香呢?等到自己死了,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子孙后代,这样皇陵也不会彻底荒废,总能等到政权稳定下来。


就这样,这些人守在皇陵周围,慢慢就在原来的“东陵三镇九营八圈”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村镇,其中很出名的就是马兰裕。


这个马兰裕镇里面都是守陵人的后代,虽然是在遵化,但这里的人全是一口京片子,甚至保留着最早期的满族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总人口早已上万,各种设施都很完善,即便是不再守陵的后代,也可以在镇子上做其他的工作,安稳生活。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马兰峪和其他村镇里的一部分守陵人后代便再次派上了用场。


我国政府在发现清东陵的情况后非常痛心,便将这里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基地,一边修缮陵墓,一边准备招收一些忠诚的守陵人为正式员工。


一些守陵人得知政府准备接管皇陵后很是紧张,担心自己无法再守护老祖宗,但很快他们就喜笑颜开。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让一些守陵人成为了新时代的“皇陵工作人员”。


还有一部分文化水平更高的八旗子弟则加入了专家组,负责皇陵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毕竟他们当初有些人就是文物堆里长大的,各个也是身怀绝技。


就拿乾隆陵的第十三代守墓人李志军来说,他就在清东陵的古建筑队工作,专门负责油漆彩绘,而这份手艺,就是从他叔父手中传下来的。


守陵人们正是靠着这样代代相传的办法,才没有让这些工艺失传,清朝皇陵才得以重新恢复光彩。




其实一开始接受这份工作,很多守陵人是不要钱的,他们觉得本来就是该做的事情,但政府还是坚持给他们提供了编制和合理的工资,总算是皆大欢喜。


守陵人们本以为这样就是最好的结局,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他们。


到了80年代,国内的旅游业开始发展,清东陵和清西陵便成了景区,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附近的守陵人村镇都富了起来,到了2018年,清西陵所在的县城就迈入了富县的行列。


而清东陵也成为了历史博物馆,属于是5A级的旅游景区,也就需要更多接待游客的工作人员,所以一些守陵人的后代当仁不让的担起了责任。



这对老一代的守陵人来说实在是意义非凡,毕竟能够坚守到现在的这批人,之所以没有去从事其他行业,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传承。


新一代的守陵人也没有让祖辈失望,纷纷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来保护皇陵,就比如从小在清东陵长大的谢静,祖上就是八旗子弟,父辈们也都在这里工作。


她在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清东陵成为了一名导游,给许多外国游客讲述清朝的历史和故事,努力宣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像她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守陵人这份传承成功延续了下去,清朝皇陵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对他们来说也许才是最好的结局......


来源:议史纪   仅做历史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看到此文的你,想咨询墓地、公墓、绵阳金山公墓、绵阳墓地、绵阳丧葬服务的可以电话联系哦13778179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