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百年,悠悠长青乐园;
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
免费接送热线 :
15181600069
当前位置:首页 公益事件
新时代殡葬改革需稳步推进,也需理性的声音发布时间:2023-04-18

  近年来,殡葬改革已成为民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中越来越占据分量。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殡葬改革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不过,由于国人长期以来对死亡的忌讳心理,一般人很难对殡葬事务有较全面的了解。在清明节等一些重要节日,媒体记者或有关人员竞相报道或有意制造话题以博取读者的眼球,便成为一种常态。

  2021年1月23日,一篇名为《农村殡葬改革:火葬将取代土葬?北京专家怒批:是把人当垃圾》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题目颇夺人眼球,初看之下以为是一篇讨论农村殡葬改革的文章。读毕全文,却发现题目和内容并不一致。文章内容主要归纳介绍了对火葬和土葬的两种不同态度。除了颇具鼓动性的题目之外,文章呼吁殡葬改革需稳步推进,行文还是较为克制的。不过,也可看出作者对当前殡葬改革的现状其实并不了解。

  比如,我国的殡葬改革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这一方针表明国家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改革土葬也是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两者是并列的关系。现实中也存在着火葬区和非火葬区的划分,火葬取代土葬的说法根本无从谈起。

  再如,文章数处指出国人对火葬普遍抵触。其实,经过近70年的殡葬改革,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已基本成为国人的共识。自1956年国家推行殡葬改革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垂范以及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的地区普遍实行了火葬并为民众所接受。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杭州、苏州等一二线城市,遗体火化率已接近或达到100%。前些年全国遗体火化率一直徘徊在48%左右,近两年也出现明显增长态势。2019年,全国火化率达到52.4%。可以预料的是,这种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和我国当下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殡葬改革的启动,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必然会对殡葬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在人口集中、土地缺少的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遗体火化后节地生态安葬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必然的选择。此外,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0%,但城镇化进程并未结束。特别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年死亡人口逼近1000万大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地矛盾将日益凸显。而随着政府部门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火葬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此外,文章还引用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反对火葬的观点。其实,相关引述也是断章取义的。文章所引述的观点源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发表在网络上的一篇文章,其观点的正确表述应为“现代的殡葬制度是将逝者当垃圾处理”。吴飞教授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现代的殡葬改革对传统儒家丧葬礼俗破坏太多,导致殡葬文化缺失,遗体告别仪式过于简单而缺乏隆重感。由于文章观点表述颇具冲击力,近些年来在网络媒体流传甚广。

  不可否认,吴飞教授的文章的确触及到了当前殡葬改革中的一大问题,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殡葬服务机构处理遗体和骨灰的技术不断进步,但却相对忽视了殡葬活动的文化属性。当前殡葬改革中文化内涵的相对缺乏,也成为了制约殡葬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问题。尽管如此,吴飞教授所提出的“现代的殡葬制度是将逝者当垃圾处理”的论断,也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当代中国殡葬改革的启动,在制度设计上本来有着两方面的考量。那就是在简化遗体处置的同时,通过召开追悼会来凸显逝者的生命意义和死亡价值。即通过追悼会的召开寄托哀思,达到动员、团结民众的目的。这一殡葬制度的设计,突破并超越了传统儒家丧葬文化意义的家族本位指向,体现着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认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次,儒家传统的丧葬礼仪也非“救时良药”,也面临着如何因革损益、与时俱进的困境。近年来,不少儒家学者呼吁要加大对传统丧葬礼俗的保护力度。更有一些儒家学者,寄希望于复兴传统的儒家丧葬礼仪。事实证明,相关理念和实践的适应度也比较有限。前些年山东曲阜尼山书院一位老义工去世,尼山书院的儒家学者决定采用传统的儒家丧礼料理丧事。当地老百姓对此感到很好奇,对治丧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由于仪式繁琐、时间过长,也让一些不明所以的老百姓颇为不满。如何实现传统儒家丧礼的现代性转化,也是现代儒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最后,现代的殡葬制度在文化建设上也并非一无是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随着追悼会的式微,城市中的殡葬仪式呈现出简化特征,但在殡葬文化建设上也有着一定成绩。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置姑置不论,政府部门推动的网络祭祀、鲜花祭祀、追思会等悼念形式,也无不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现代气息。特别是随着殡葬改革综合试点的深入推进,一些地区如山东沂水的惠民礼葬探索,不仅颇受当地百姓的欢迎,也成为了全国殡葬改革的“样本”。

  总之,《农村殡葬改革:火葬将取代土葬?北京专家怒批:是把人当垃圾》一文的作者对殡葬改革的现状其实并不够了解,与此同时在写作上也很不严谨,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类似文章在网络上的不断出现并广为传播,也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文章对于新时期殡葬改革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省思与启迪之处。

  一是要稳步推动殡葬改革的发展。“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常被用来形容当代的殡葬改革。殡葬改革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的转变,殡葬习俗的改变注定是渐进的。通过政治动员或者社会运动的方式进行习俗改革,固然能收一时之效,但显然不能长久。网络上很多文章对此都有所反思。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殡葬习俗改革将成为政府部门殡葬改革重点任务的新时代,对此更应有足够的认知。

  二是殡葬改革要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新时代的殡葬改革在保障逝者尊严、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更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资源的节约,葬式葬法的创新应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环保理念。因此,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综合试点,探索符合地区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殡葬改革模式,应成为新时期农村殡葬改革路径探索的重要任务。

  三是构建新时代的殡葬礼仪文化。新时代呼唤具有时代内涵的殡葬礼仪文化。当前殡葬礼仪文化的缺失,是殡葬改革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是一些网络批判文章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在殡葬改革深入推进的新时期,如何保留住逝者的人生文化,淡化人们对保存遗体和骨灰的过分纠结,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换句话说,在尊重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根据时代的需要加强新时代的殡葬礼仪规范建设,构建符合时代潮流的殡葬礼仪体系,也便成了殡葬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四是推动殡葬改革的话语建设。殡葬行业协会、殡葬研究机构等协会组织、科研机构在殡葬改革的话语构建中应充分发挥作用,如可通过定时发布殡葬事业年度发展报告的形式,在总结殡葬事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不回避殡葬改革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引领社会各界在殡葬改革的讨论中进行客观、公允对话和深入研讨,为新时代的殡葬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是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应积极理性发声。殡葬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特别需要学界积极理性发声。关心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应仅停留在文化层面自说自话,而是应放下身段贴近生活,就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为殡葬改革发出理性声音。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多方倾听民间和学界专家学者的声音,对推动殡葬改革也同样意义重大。

来源:中国社会报

感谢阅读!如果看到此文的你,想咨询墓地、公墓、绵阳金罗汉公墓、绵阳墓地、绵阳丧葬服务的可以电话联系哦1518160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