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老院终于要开始赚钱了
在很长时间里,虽然养老的床位数远远低于中国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但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只有25%,3/4的床位处于空置状态。且绝大多数的养老院都处于亏损或是微利的状态。
没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产业,我们只能将全部的重担放在家庭照护者的身上。42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10年后就是6290万,30年后就接近1亿。作为一项涉及上亿人的民生工程,养老一定需要民营企业来承接。
社区化养老可能是未来更重要的发展方向
自本世纪初,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初现端倪,很多社会资本奔着银发经济的蓝海而来,试图分一杯羹。相比集约式的机构养老,小而美的社区化养老可能是未来更重要的发展方向。
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养老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最重要特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这意味着2022年就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了,每6个人里就会有1个老年人。再等个8-10年之后,深度老龄化社会将来临。
老龄化速度加快,未来谁给我们养老?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巨大。养老护理员加大职业化步伐的同时,相关政策也在助力。
长期以来,虽然养老床位数量远低于我国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但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仅为25%,四分之三的床位空置。而绝大多数疗养院都处于亏损或微利的状态。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扩大养老服务供给,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实现“老有所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全国各地也纷纷探索农村互助养老,力求打通农村养老的“最后一公里”。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建成200余家农村互助幸福院,其“肥乡模式”得到推广;吉林省松原市杨家村有一支22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下一个20年,我们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养老服务?
尽管不如医药行业那样风起云涌,相对沉稳的养老行业也在静观其变。
“一家养老院能连续经营二十年很不容易,但是如果这家养老院还是在用二十年前的模式,那它肯定坚持不到下一个二十年。”安睿福祉合伙人王悦曾在公开演讲中说。
机构是否是养老的最终归宿?养老服务领域一直盛行“9073”或“9064”规律,即90%的老年人为居家养老,7%(或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或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可事实上,最后那3%的失能、失智老人真的会前往机构?进一步说,机构真的会比居家更好吗?”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王中汉看来,可能这仍要打上一个问号,“诚然,养老机构的作用无法替代,专门的看护场所和专业的护理床位,的确会让一个高度失能的老人维持基本生活,可是,离开了家人,住到一个陌生的机构环境里,他们的幸福感真的能够提高吗?”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不过,就在近两年的政府文件中,关键词已经悄然转变为“机构为补充”,更多的空间留给了社区和居家。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意味着基于传统观念和现实情况,最贴合老人和社会需求的,其实是开在家门口的养老院,以及送上门的养老院服务。
相比集约式的机构养老,小而美的社区化养老可能是未来更重要的发展方向。
社区照护中心的重要性,在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的日本,已经得到应用。
在NHK纪实系列作品《看护杀人》中,有这样一段话:
“长期压抑的家庭看护者,他们的压力就像是在空杯子上慢慢加水,快到杯缘处,似乎还能承受,等到再满上,压力就如同杯中的水满溢出来,崩塌殆尽。”
在同系列的另一部作品《老后破产》中,则聚焦了高龄少子化时代的普遍困境:无论是独居老人,还是高龄夫妻,没有“可依靠的金钱”和“可依靠的人”,便陷入“老后破产”的境地。
他们身体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不一定要去养老院。这些老年家庭的困境,可能下一秒崩塌,也可能只需接受上门护理或日间照料,就能松口气。
随着1962-1972年婴儿潮出生的人群渐入老年之列,30年后,中国将迎来至少2.8亿规模的老年人口增长。如果不能抓住这个窗口期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式养老特点的服务体系,未来社会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年轻的博士生王中汉同样设想过自己年老之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中,人们是愿意在熟悉的家庭环境内,享有社区提供的种种养老服务,还是愿意在一个陌生的养老院呢?这恐怕还真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等你们老了,你会去养老院吗?
感谢阅读!如果看到此文的你,想咨询墓地、公墓、绵阳金罗汉公墓、绵阳墓地、绵阳丧葬服务的可以电话联系哦15181600069